印度教

助印经书 (Hinduism)通常指新婆羅門教。即印度古來正統思想之婆羅門教,攝取佛教與耆那教教義以及復雜的民間信仰,而發展成的一種宗教。與其說是一有明確體系之宗教,毋寧說在歷史之發展中由于教義、儀軌、制度、風俗習慣等,孕育而成之一種宗教社會乃至社會性宗教之總稱。婆羅門教可分為前后兩期或三期,亦有將最后一期之發展階段特稱為印度教者。西元前四世紀左右印度教始產生,四世紀以后才逐漸興盛,上層階級之信徒激增。狹義言之,印度教即為因佛教興盛而曾一度衰微的婆羅門教之復興。



 由于婆羅門階層之哲學論師輩出,相形之下,佛教遂陷于衰微之勢;而在政治上,由于西北部拉吉普特族(Ra^jput)之堅持種姓制度,亦使佛教徒勢力衰退。此外,因以與民間宗教融合同化及新圣典之編纂為中心,而在傳統的繼承之外,以嶄新面目及姿態產生一現代之印度教。至西元八○○年左右,印度教一方面繼承吠陀圣典之權威,另一方面則受奧義書及吠檀多學派濃厚之影響,而與民族兩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梵Maha^bha^rata )、羅摩耶那(梵Ra^ma^yan!a )以及毗濕奴之種族(梵Harivam!s/a )、薄伽梵歌(梵Bhagavad -gi^ta^ )與富蘭那(梵Pura^n!a )、新奧義書(梵New -Upanis!ad )之類、怛特羅(梵Tantra )、阿笈摩(梵A^gama )等有共通之主張。

 從神格而言,由吠陀神話發展成富蘭那神話(狹義的印度教神話),由于毗濕奴與濕婆二神之抬頭,而以此二神與梵(梵brahman )同為最高實在之原理,確立一體三神之教理,此即其特色。其中,對毗濕奴化身的吉栗瑟拏(梵Kr!s!n!a )、羅摩之崇拜,顯著的反映在民眾信仰當中。其主要宗派有毗濕奴派及濕婆派、性力派(梵S/a^kta )、紹拉派(梵Saura )、哦那帕底耶派(梵Ga^napatya )、斯磨魯達派(梵Sma^rta ),此外更有其他派別之分歧出現。由十二至十八世紀之間,則有各種革新的宗派,例如

喀比爾派以及其同系諸派、錫克教、達杜派(Da^du^)等的興起。

 十九世紀蒙兀兒帝國滅亡,再加上英國入侵,促使宗教改革運動在基督教的活躍與歐洲近代宗教思想的影響下產生,而有梵教會(Bra^hma-Sama^j)及雅利安協會(A^rya-Sama^j)兩個教會開始活動,此外,同類之宗教運動派及傳道會等尚有多種。羅摩克利須那教派(梵Ra^makr!s!n!a Paramaham!sa )、神智教會等亦經常展開各種活動。

 印度教之思想體系乃在究明宇宙本質的‘梵’與個人本質的‘我’之間之一體相、精神與物質兩界之相關相、智慧(明)與無明之思辨相、信愛之實踐相,以及關于業、輪回、解脫等之探討,樹立各種學說,后世各宗派均以此為依據而產生如下諸派:商羯羅(梵S/an%kara )之絕對不二論(不二一元論),巴史卡拉(梵Bha^skara )之二元一元論,羅摩拏遮(梵Ra^ma -nuja )之制限不二說,寧巴爾迦(梵Nimba^rka )之二元一元論(不一不異說),婆爾羅巴(梵Vallabha )之純粹一元論,摩陀婆(梵Madhva )之二元論(多元論的實在論),毗濕奴史瓦閔(梵Vis!n!usva^min )之二元論等。二十世紀初,奧若賓都遘須(Aurobindo Ghosh)倡導整體不二論,用現代之觀點來解釋吠檀多哲學,對印度知識分子有很大影響。

 目前,以印度聯邦為中心的東西各地,印度教徒約有三億,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獨立以來,自與巴基斯坦分裂后,其與伊斯蘭教間之爭端時起,至今不斷。[Sir Monier Monier-Williams: Bra^hmanism and Hinduism, or religious thought andlife in India, 1891; L.D. Barnett:Hinduism, 1906; Rene/ Gue/non:Introduction ge/ne/rale a l\'e/tudedes doctrines hindoues, 1921; Sir,C. Eliot: Hinduism and Buddhism, a Historical Sketch, 3 vols.,1921 ](參閱‘婆羅門教’4464)

印度教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