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學

助印经书 (Indologie)綜合對于印度文化中之文學、藝術、歷史、哲學、語言、考古學、宗教等之研究,統稱為印度學。與‘漢學’等同為東方學之一部門。西歐各國對印度文化之探索,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其后,亦有傳教士為傳教方便而研究印度文化。然采取客觀態度,且較有系統之研究,則在十八世紀之后。時英國為鞏固其殖民地之統治權,遂有計劃地研究印度文化。此后,各國哲學家、考古學家、語言學者、歷史學者等,亦不斷從事印度學之研究,并且成績斐然。

 在語言學及佛教研究方面,英國、德國、法國、俄國、印度、荷蘭、丹麥、美國、日本等地,出現甚多著名之梵語、巴利語學者,且發展出一門特殊的比較語言學,而藉此比較語言學之研究成果,更推進了佛教研究。十八世紀末,英國學者荷吉森(B.H.Hodgson)、鐘士(Jones, William)、柯爾布魯克(Colebrooke, Henry Thomas)等,首先將梵語原典以英語翻譯出版。荷吉森搜集甚多梵語佛典,并加以翻譯、研究,導致西歐諸國之佛教研究盛行。鐘士于加爾各答創設亞細亞協會,并于一八七八年演講中指出梵語和希臘語、拉丁語有頗多類似之處,因此造成英、德、法國及歐洲各地研究梵語之風潮。柯爾布魯克亦著論場(MiscellaneousEssays)三卷。大衛斯(Rhys Davids)于倫敦設立巴利語圣典協會,將巴利三藏以羅馬字刊行,并出版巴利語英語辭典。此外,亦有將巴利三藏譯為英、法、德、俄文本刊行者。

 德國柏林大學教授韋伯(Weber,Albrecht Friedrich)編集之印度研究(Indische Studien)十八卷,成為研究耆那教之先驅。格拉斯納普(Helmuth von Glasenapp)及蘇伯林(Walther Schubring)等人繼之推展研究。英籍德國學穆勒(Mu|ller, Friedrich Max)注釋梨俱吠陀原典,開創了比較宗教學;并監修編譯東方圣典(Sacred Books of theEast)五十一卷。佛學研究著名學者奧登柏格(Oldenberg Hermann)大量整理出版巴利文經典,并與赫列布南特(Hillebrandt, Alfred)等人共同推進吠陀之研究。

 法國之語言學者布諾夫(Burnouf,Euge/ne)對于梵語佛教原典之研究,貢獻頗鉅,著有印度佛教史序說(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并與德國學者拉森(Lassen, Christian)共著巴利語論(Essai sur le Pali),此外又與布特寧格(Bo%htlingk, Otto Von)共同完成龐大的梵語辭典。佛教學者斯納爾(Senart, E/mile Charles Marie)精通梵語、巴利語,校訂出版‘大事’(梵Maha^vastu )三卷,著有佛陀傳論(Essai sur la le/gendedu Buddha),及諸多論文,對阿育王碑文之研究提供莫大助力。萊維(Le/vi, Sylvain)致力于漢譯佛典、梵、藏原典之比較研究,與日本高楠順次郎共同監修佛教辭典‘法寶義林’(Hobogirin),另有諸多著作。圖吉(Guiseppe Tucci)著印度與西藏(Indo-Tibetica IV)一書,為研究大乘圖像之重要文獻。

 蘇俄佛教學者斯徹巴斯基(Theodor Stcherbatsky)精通梵、藏及歐洲十余種語言,尤其精通佛教因明,著有佛教之涅槃概念(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佛教論理(Buddhist Logic)等。此外,印度佛教之研究不限于印度語,并及于漢譯及西藏語佛典,印度學者干德拉達斯(Sarat Chandra Das)著有藏英辭典(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另有巴達卡(R. G. Bhandarkar)及薩斯特立(Haraprasa^da Sa^stri^)亦精研印度學。在荷蘭,有佛教梵語學者克恩(Hendrikkern ),丹麥有豪斯貝爾(MichaelViggo Fausbo|ll),美國則有慧特尼(William Collins Whitney; 1841~1904)、霍金斯(Edward Washburn Hopkins)。日本方面,南條文雄著大明三藏圣教目錄,高楠順次郎著佛教哲學精義(The Essentialsof Buddhist Philosophy),另有宮本正尊、宇井伯壽、中村元等,皆致力于印度學及佛學之推進。

 十九世紀末,中亞細亞之探險,開拓了印度學之新領域,俄、英、德、法、瑞典、日本等國學者,紛紛前往。如俄國奧登保(Ol\'denburg)、英國史坦因(M.A. Stein )、魯道夫霍諾爾(Rudolf Hoernle)、德國葛倫維德(Albert Gru|nwedel)、陸庫克(Von Le Coq)、法國伯希和(PaulPelliot)、日本大谷光瑞、瑞典赫定(Sven Hedin)等,皆搜集大量佛教原典或抄本,分別以梵文、和闐文(Khotanese)、維吾兒文(Uigur)、西藏文及漢文等寫成。目前,諸多抄本大多收藏于各國圖書館、博物館。德國學者歐福瑞(Theodor Aufrecht)根據各地收藏之梵文抄本,著有梵語抄本文獻目錄(Catalogue of Sanskrit Manuscripts)。

 在印度哲學研究方面,印度學者杜意圣(Deussen, Paul)著印度哲學概論(Outline of Indian philosophy)等。德國學者哥爾比(Ri^chardVon Garbe),對于吠陀、印度正統六派哲學、佛教,造詣頗深,著有數論哲學(Die Sa^n%khya Philosophie)、數論與瑜伽(Sa^n%khya und Yoga)等。

 在印度文學方面,著名者有印度學者賓菲(Theodor Benfey)及賀特(Johannes Hertel)。奧地利學者溫特爾尼玆(Moriz Winternitz)著印度文學史(History of India Literature),為重要之研究資料。

 關于印度歷史,雷普森(EdwardJames Rapson)編著劍橋印度史六卷。威克拿格(Wilhelm Wackernagel)、布勒(Georg Bu|hler)等,共同出版 Grundriss Indo-Arischen Philologie und Altertumskunde 三十八卷,皆為重要著作。又印度碑銘學、美術、考古學方面,著名學者有普林西普(James Prinsep)、哈欽(J. Hackin)、馬許爾(JohnMarshal)等。

 歷來關于印度學方面之叢書,有印度文庫(Bibliotheca Indica)、佛教文庫(Bibliotheca Buddhica),及 Trivandrum Sanskrit Series,Chowkhamba^ Skt. S., BombaySkt. and Prakrit S., Gaekwads/Oriental S., Anandasra Skt. Series, Harvard Oriental Series, 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 Ma^nikacandra Digambara Jaina Granthama^la^, Sana^tana-Jaina-Granthama^la^ 等。

 印度學之研究雖僅歷時一世紀,已有卓著之成效,但尚待開拓之處依然不少。又于印度學中,有關佛學之研究中心,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已漸從歐洲移往印度、錫蘭、日本諸國,且成績斐然。如印度之泰戈爾(Tagore)于圣尼肯登(Sa^ntinike/tan )所創設之 Vishwa-Bha^ra^ti 大學,通稱國際大學,后改國立大學,盛行梵漢對照之研究。國立德里大學設立佛學系。比哈省政府設立巴利佛學院,并發掘佛教遺跡,如印度考古局于案陀羅省(梵Andhra )發掘龍樹城(梵Nagarjunakonda )。阿拉哈巴大學古史系發掘憍賞彌(梵Kausa^mbi )遺址。錫蘭亦致力于重建佛教,達摩波羅(梵Dharmapa^la^ )于一八九一年創立摩訶菩提會(Maha Bodhi Society),并于世界各地設立分會。錫蘭大學文學院院長馬拉拉斯萊伽(G.P. Malalasekera)任主編,重刊巴利藏經。日本于百年以來即為國際佛學重鎮,除立正、駒澤、大谷、佛教、龍谷等二十余所專門佛教大學外,一般公私立大學,如京都大學亦設立宗教研究室,東京大學設有印度哲學科,所研究之范圍,亦從傳統佛學而逐漸擴及印度學各科門。又緬甸、泰國、高棉、越南等國,對印度學之弘揚,亦不遺余力。

印度學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