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bhava,巴利語同。即存在、生存之義。于佛教典籍或各家主張中,‘有’之使用范圍極廣,其意義與分類亦有多種不同之說法。據大毗婆沙論卷六十所舉,‘有’之義有多種,然主要指有情眾生之異熟果體,及能招感此異熟果體之諸業。亦即由善惡之業因,能招感苦樂之果報,此種因果報應,相續而不亡失,故稱為‘有’。又據俱舍論卷九、成唯識論卷八等所舉,能牽引當來果報之業,稱為‘有’,此有即指‘有支’,為十二因緣之一。
就諸法之存在與否而言,‘有’系表示諸法之存在,為‘無’、‘空’之對稱。說一切有部認為,諸法存在,三世實有。然唯識家則以‘依他起性’之諸法為‘假有’,以‘圓成實性’為‘實有’,但此‘實有’與說一切有部之‘三世實有’等意義不同,乃指諸法之實性(真如)常存、遍存,無有生滅,故唯識家特稱之為妙有、真有。
此外,凡夫因執著色、無色二界為解脫之境界,常易于生起解脫之念,而妄求生于此二界,為遮止此一執情,故于此二界設立諸種之‘有’,以顯示其非真解脫之境界;如稱色、無色二界之貪為‘有貪’,稱煩惱為‘有漏’,或稱無色界之愛為‘有愛’等,皆為其例。
另關于‘有’之種類,可分為下列數種:(一)三有,指三界,亦即指欲有、色有、無色有。(二)七有,指地獄有、餓鬼有、傍生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三)二十五有,包括:(1)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等四惡趣。(2)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等四洲。(3)四天王天、夜摩天、忉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六欲天。(4)初禪天、大梵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第四禪天、無想天、五凈居天等色界諸天。(5)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等無色界諸天。(四)二十九有,即將上述二十五有中之五凈居天,細分為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五天,總合為二十九有。
此外,初果之圣者,尚須于人界、天界間往返七次(各受生七次),合之則為十四生,而每一生復分為生有、中有,故共為‘二十八有’,此二十八有又稱二十八生,為初果圣者受生之極度,故更無第二十九有可言。準此,若言‘二十九有’者,則多表示事物之絕無者,猶如謂‘六陰’、‘十三入’、‘十九界’等。
又以一切萬有因存在之狀態不同,而有諸種之分類,此總稱為‘諸有’;而‘諸有’廣大無邊猶如大海,故亦稱‘諸有海’。于大智度論卷十二中,將存在之法分為三種,稱為三種有,即:(一)相待有,謂有大小、長短等相對之存在。(二)假名有,謂由眾多因緣集合而成者,如由四大假合之人等,系有假名而無實體者。(三)法有,謂由因緣而生之法,雖無自性,然非如兔角、龜毛等之有名無實,故稱法有。[集異門足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二、俱舍論卷十九、順正理論卷四十五、成唯識論卷二、卷九、大智度論卷三、大乘義章卷八](參閱‘十二因緣’337、‘三有’548、‘四有’1668、‘無’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