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rava^ran!a^,巴利語 pava^ran!a^。音譯缽利婆剌拏、缽和羅。意譯滿足、喜悅、隨意事。乃隨他人之意自己舉發所犯之過錯。夏安居之竟日,清眾舉示自身于見、聞、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對其他比丘懺悔之,懺悔清凈,自生喜悅,稱為自恣。此日即稱僧自恣日、僧受歲日。依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四自恣宗要篇所載,佛制夏安居九十日,令僧眾會集一處,修道精練身心,堅持戒行,皎潔其行。然人多迷于己行,不自見所犯之過,理應仰憑清眾之慈悲,予以誨示,故于自恣日盡量揭發己罪,請大眾規誡,遂得內彰其私隱,外顯其瑕疵。經此發露懺悔,令得清凈。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詳載自恣之規儀。又謂夏安居于四月十六日開始者,其自恣日為七月十五日;于五月十六日開始者,自恣日為八月十五日。據十誦律卷二十三自恣犍度載,佛不許僧眾行非法別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有法別自恣等,僅允許行有法和合自恣。另據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歷代三寶紀卷十一等載,佛制安居竟時為歲暮,即于自恣后增添一法歲。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