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82)三國魏僧。為我國最早往西域求法之僧。或謂亦為我國最早出家之僧。潁川(河南許州東北)人。又稱朱子行、朱士衡。師以弘法為己任,致力于經典之研究。曾于魏甘露二年(257)在洛陽講說道行般若經,為我國最早之講經說法者。師因感于該經文句簡略,義理艱澀,令人難以理解大乘之旨,遂于甘露五年(260)出塞至于闐,欲求梵本,后抄得般若正品梵書九十章,名為放光般若經,于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遣弟子弗如檀(法饒)等,送達中土。至惠帝元康元年(291)由竺叔蘭、無羅叉(又稱無叉羅)等于陳留水南寺譯為漢文,此即放光般若經二十卷。太安二年(303),竺法寂與竺法蘭在水北寺共同校勘般若經,版本更趨完善。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