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助印经书 即佛法之學。自其探討方向而言,通常側重于思想體系、源流、發展之闡述等;自其內容范圍而言,除佛陀所宣說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師、歷代學者,以佛陀之教法為依據,加以解說、抉擇、闡論之佛教各種宗要學說。又若就教法內容之類別而言,佛學統括理論與實踐二方面,包攝教、理、行、證四法。至于現代所稱之佛學,則是為將佛法流行人間,化度新學根器眾生,或為因應時代學術潮流,而強調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條理、有系統之說明,而使之學術化者。

 佛陀將教法授予弟子,弟子們輾轉傳至后世,所結集之經、律、論三藏內容,不外剖釋宇宙現象、人生真相,示導如何解脫以達究竟安樂之法門。故佛學所探討之主題,系以人生解脫為中心,兼論及宇宙之問題二大部分。

 印度佛學體系之發展,按印順法師歷史法則之進展而分,可分為五期:

 (一)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期:從佛陀立教至佛陀入滅之期間,此系佛陀住世說法時期,此期教法之重點,以宣示個人解脫為主。(1)緣起觀,此乃佛教之根本立場,亦為佛陀正覺之內容。即以十二因緣為具體形式,來超脫決斷一切苦惱。(2)八正道,此乃遠離快樂與苦行兩邊之中道思想。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3)四圣諦,此乃有關社會人生之四項真理。即:苦諦(說明社會人生生活之真相是充滿苦惱不安)、集諦(說明引起苦之理由與煩惱根源和渴愛之真相)、滅諦(說明滅卻煩惱去除苦惱不安,方能達于絕對安穩涅槃境地之真相)、道諦(說明有關到達涅槃之方法)。

 (二)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期:從上座、大眾兩大根本部派之分裂開始,至初期大乘佛教之興起,亦即佛陀入滅后至四百年(約當西元前四世紀至前一世紀),此期相當于部派佛教時期。自兩大部派之根本思想與根本精神觀之,此期呈現實行主義(保守派)和理想主義(理想派)對立之狀態。佛陀入滅百年頃,其所說之法已集成雜(相應)、中、長、增一(增支)等四阿含經(于南傳,另加雜部而為五部)。約于西元前一百年,根本二部已分裂成二十部派,亦即小乘二十部。各部派為強調、證明自派之權威、正統,乃由各種立場重新編纂圣典,由是而逐漸成立經藏與律藏。由于各部派所傳承、整編的經典內容之出入,致使彼此間生起爭執,部分有心學僧乃致力于教法之說明注釋,整理分類,而出現許多論書(梵abhidharm a ,巴abhidhamma ,音譯阿毗達磨)。于二十部派中,上座部系統以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犢子部等較為重要。其中,說一切有部主張一切法為實有(梵dravyatah!sat ),都在‘自相上存在’(梵svalaks!an!ata^ ),諸法可不依存任何事物而獨立存在,眾生依有執受之蘊、處、界和合相續,施設有情,以之建立業果前后之移轉,此稱‘法體恒有’或‘三世實有’,認為自然界系由原子(極微)所構成。經量部則認為色法僅有四大和心之實有,同時主張‘現在實有’、‘過未無體’,否認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以及無為法之實有, 雖不承認人格主體補特伽羅(梵pudgala )之實在性,卻設定五蘊為輪回之假有主體。犢子部以補特伽羅為輪回之主體,與五蘊不一不異。另于大眾部系統,一方面強調佛之超越性、絕對性以及菩薩之美德,認為‘菩薩為了饒益有情,志愿往生惡趣’,又主張‘心性本凈’、‘過去未來是無,現在是有’、‘十二處非實’等思想。

 (三)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期:此乃大乘佛教開始公開流行之時期。時在佛歷四百年至七百年間(約當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三世紀),此時期之佛法雖以菩薩思想為主流,然并未輕視小乘,或否定小乘。此期之代表人物為龍樹,于其所揭示‘中論’思想中,一一批判所有設定實體法有之哲學思想,而認為現實經驗世界皆有生滅去來之變化,故強調諸法應非實有,而是空、無自性。觀諸法本性為空之絕對立場,稱為‘真諦’;承認世人所執著之相對立場,稱為‘俗諦’。此種空之理法,即為‘緣起’;不執于任何一端之概念,故稱中道。其佛身論乃‘以觀緣起即觀法,觀法則見如來’之大乘實相妙諦、緣起妙有之學說。

 (四)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期:時在佛陀入滅七百年至一千年間(約當西元三世紀至六世紀),此為大乘佛教分裂并行之時期。此時期對‘成佛問題’分衍為二說:(1)佛種從緣起,系于無漏聞薰中逐漸薰習而成者。(2)佛性本有,即一切眾生本具如來德性,故人人皆可成佛。佛陀入滅后八百年左右,印度佛教出現兩大思想家,即無著和世親兄弟二人,反對前期龍樹中觀派對于‘空’之觀點,依唯識說而構成現實人間之一切存在并非實有之觀念論,立幻想虛妄之‘遍計所執性’、相對真實之‘依他起性’,和絕對真實之‘圓成實性’三種,主張萬有皆由吾人之識體所顯現。此種識體之轉變有三種:即阿賴耶識、末那識、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五)如來為本之梵佛一體期:此一時期亦為佛教漸趨滅亡之時期。傾向如來本具之學者由于融攝世俗之神秘咒術,思想漸與婆羅門教之梵我論相結合,遂進入‘如來為本,梵佛一體’之時代。復因大乘佛教之興盛,仰望圣者功德之崇高,及佛力無量、菩薩愿大、他力加持等各種思想勃興,導致大乘佛教演化為密教。此期學者偏重追求即心即身成佛,偏失于大乘之利他精神。佛歷八世紀以來之佛教,外以婆羅門教之復興,內以唯心、真常、圓融、他力、神秘、欲樂、頓證等思想之泛濫,日與梵神同化,至佛歷十六世紀,佛教終滅跡于印度。

 佛學自漢朝傳入中國,即有許多不同之派別,不一致之說法,為了消弭沖突、避免矛盾,中國佛學家即以判教方式,將各種說法融合消化。中國之派別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說,若依大乘舊傳八宗之說而言,其中禪、凈、律、密屬于行持,三論、天臺、華嚴、唯識則以義學見長,此四宗學說略述如下:

 (一)三論宗:三論原屬印度大乘佛學之中觀一系,北齊(550~577)末年,由遼東僧朗傳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為:(1)中論,駁斥婆羅門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諸宗派之錯誤見解,而皈依中道教義。(2)十二門論,矯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錯誤見解。(3)百論,駁斥婆羅門教之外道思想。其學說主要有三方面:(1)破邪顯正。即總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見:破斥外道對于‘實我’之邪見、遮遣毗曇宗‘實有’之執見、駁斥成實宗‘偏空’之情見、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見。如是內外盡破,大小遍斥,而以‘都無所得’為旨歸。(2)真諦和俗諦之差別,即以俗諦之故,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以真諦之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故依此二諦之說,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顯無得之正觀。(3)八不中道,即揭示諸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之理,來破除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四雙八計’之偏頗,而說明宇宙萬事萬物皆無固定不變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來遣除一切偏執情見;以‘無所得’為本旨,認為一切諸法本來無相,本自寂滅;故所謂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為假名,惟以‘覺’為本體,染凈諸法本來寂滅,而以‘無得正觀’為至極妙道。

 (二)天臺宗:陳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師入天臺山而初創此宗。追溯傳承,上承龍樹,經過北齊慧文禪師之閱讀中論、大智度論,得一心三觀之妙旨后,傳南岳慧思禪師因悟證法華三昧,著述大乘止觀,再授智顗大師而修得法華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觀,并依法華經融攝性空論義,而大成天臺宗學。其著作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世稱天臺三大部。此宗之教義說一心具十法界,靜觀此心,可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道理。其綱義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觀、一心三觀、三諦圓融之哲理。指出諸法之相互融攝,整個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現象(物或心)所表現之原理是圓融三諦(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實相,即是如如;主張一切法平等,此乃天臺止觀之中心思想。要之,天臺一宗以法華經為典據,直顯諸法實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圓融三諦彰顯諸法之當體;自‘事’方面言之,則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謂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諸法之實相、法界之本然(法爾自然)。

 (三)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依華嚴經而得名。杜順(557~640)為華嚴宗之開祖。此宗創始之前,中國已有地論宗,地論宗奠基于世親之‘十地經論’,華嚴宗一方面吸收地論宗之教義,而進入中國佛教之繁盛期;另一方面則統一當時各宗派新舊異說,立足于唯識緣起之理論基礎。而在構成判教、觀行理論方面,表面上雖批評天臺、唯識之學說,實際又擷取兩家之說。然大抵而言,華嚴宗依照華嚴經建立宗義,其無礙緣起之義理,乃從‘般若’思想展開來,根據‘般若’之‘法性本空’,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由于‘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體,而得入于一與多‘相即相入’之無盡無礙概念,此即所謂‘法界之普遍緣起’。此宗重要教義另有:因門六義、六相、十玄門等,以顯示其圓融無礙之法界緣起思想。

 (四)唯識宗:此宗遠尊印度彌勒菩薩為宗主,彌勒出世說瑜伽師地論,無著稟承教法而著莊嚴論、攝大乘論。世親繼而著唯識二十論、三十論頌等。玄奘于唐貞觀年間,至印度求法,從戒賢、智光諸論師習受瑜伽、唯識等論。歸國后其弟子窺基依玄奘大師口述,撰成唯識論述記,發暢奧義,又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以釋之,而蔚成唯識宗學。此宗之名相繁眾,義理深邃,側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六無為法)、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五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無性有情)。以‘阿賴耶識’為基礎,闡明‘萬法唯識、識外無物’之理。其根源是在于阿賴耶識有含藏種子。種子又稱‘習氣’,分為名言種子與業種子二種。在實證上以識為中心,轉變有漏之心識,而成為無漏之實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最后將能觀之識亦歸諸于空,證入‘能所一體’之世界。

 佛學研究之分類,可由幾個不同角度加以觀察。從歷史之觀點看,可分原始佛教和發展佛教之佛教思想;從地理之觀點看,分為南傳和北傳佛教思想兩系;從教義之內容看,則有大小二乘、權實二教、圣凈二門、顯密二教、教禪二宗等各種之二分法。而于現代之佛學發展,中外學者亦皆致力于佛學之重新分類,作為新研究之先決條件,成為一股現代佛教學術思潮。例如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所歸納之研究體系為:(一)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實、唯識等各宗之教義。(二)思索之佛教,如般若、華嚴、天臺等宗之教義。(三)觀想之佛教,如禪宗、真言宗之教義。(四)信念之佛教,如凈土宗之教義。(五)實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義。美國學者邁格文博士(Megovorn)則把佛學分為超越哲學(本體論)與相對哲學(宇宙論)二門。

 近代學者多把全部佛學分為以說明萬法真相為目的,以理論為中心之‘宇宙論’,與詮示解脫之真義、方法,以實踐為旨趣之‘解脫論’二大門。佛學之宇宙論包容廣闊,有就現象事物之因果連續來說明萬有由多元生起之學派;有主張物質現象為精神原理所開展之唯心一元論之學派;有肯定超越現象之實在本體論之學派;有不辨本體與現象,以現象歸于本體活動,提倡現象即本體之學派。

 概括而言,宇宙論可分為二大系統,即緣起論和實相論。(一)緣起論乃解釋宇宙萬法之生起,根據萬法自身間之因果律,及各學派考察和說明之不同,遂產生種種之緣起說:(1)把萬法生起之因由歸諸于吾人之作業力,稱為業感緣起論(俱舍學說)。(2)從主觀方面考察,認為一切萬有皆由吾人之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稱為賴耶緣起論(唯識學說)。(3)建立實在之本體,以之說明一切現象由此顯現,稱為真如緣起論(真常學說)。(4)從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之理論出發,稱為法界緣起論(華嚴學說)。 (5)舉出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以宇宙萬法為一大日法身之靈動,稱為六大緣起論(真言學說)。緣起論系從縱之時間方面,說明萬法之生滅變化情形,是為‘宇宙現象論’;實相論則從橫之空間方面,來說明萬法本身之究極真理,是為‘宇宙本體論’。(二)實相論,在佛教各學派中,亦有多種實相論之教系學說:(1)否定主觀我體之存在,但對于現象諸法卻肯定其法體實有者,稱為法有論。(2)倡說我體、法體俱空者,稱為法空論(小乘二十部及成實學說)。(3)基于實體之見地,主張現象屬空或假有,但實體是真有者,稱為有空中道論(唯識學說)。(4)否斥相對的有空之考察,以絕對不可得為究竟理想者,稱為無相皆空論(中觀學說)。(5)積極之寫象實體,觀作為本體即現象,舉宇宙萬有為一如之實在者,稱為諸法實相論(天臺學說)。

 解脫論乃是將解脫之原理應用于實踐上,循向上之路徑,以達究竟之目的。此解脫部門可分為解脫實質論、解脫形式論和解脫次第論三大系統。(一)解脫實質論,即解脫之真境,故涅槃、如來、佛土、佛身,皆為解脫實質之表明。(二)解脫形式論,系為開顯實質之各類實踐,如律宗之持戒求解脫(戒律論)、各宗之修觀求解脫(修觀論)、各宗之斷惑求解脫(斷惑論)、凈土宗之往生求解脫(往生論),皆屬解脫之形式。(三)解脫次第論,凡夫欲藉修行功力,自凡至圣,達至理想之彼岸,其修行因功力深淺,而有逐漸進升之次第,乃至究竟成佛;此類修行證果之次第論(行位論)、一切眾生是否平等、超凡入圣之成佛可能性之解脫問題(種姓論)等,皆屬解脫次第論。

佛學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