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宗教之一。西元前二千年頃,由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游牧部落之信仰演化而成。屬多神教。崇拜種種神化之自然力與祖先、英雄人物等。如天界之天神伐樓拿、太陽神蘇利耶;空界之雷神因陀羅、風神伐由;地界之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等。上記天、空、地等三界之諸神,大多為雅利安人從波斯所引入者。至后期,漸趨一神教之發展,而有抽象神之出現,如造一切神(梵Vis/va -karman )、祈禱主神(梵Brahman!aspati )、原人(梵Purus!a )等。已有靈魂之觀念,雖尚無靈魂輪回之思想信仰,然對后世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形成實有重大影響。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