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hushekhara Bhattacharya, 1878~1959)印度佛教學者。生于孟加拉邦瑪爾達赫縣。初習梵文、因明、吠檀多哲學等,后進修漢文、藏文及巴利文,從事漢學與佛學之研究。歷任國際大學梵文教授、加爾各答大學研究院梵文學部主任等職,并獲加爾各答大學名譽博士及印度政府授予之‘國家教授’稱號。主要著作為將提婆之‘廣百論本’、龍樹之‘大乘二十頌’等漢譯本還原為梵文,另撰有印度佛教部派史論、從阿育王刻石中所見的經典、梵藏文選等書,并校勘辯中邊論、因明入正理論等。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