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紀初,居于東北興安嶺東邊之黑龍江流域、蒙古中南部,后來侵入我國東北地方及北方等地,建立遼帝國之部族名。其國名亦稱契丹。該國自西元九○七年耶律阿保機建國至九代天祚帝為止,共傳二一九年。國都為上京臨潢府(東部蒙古林東)、東京遼陽府(東北遼陽)、中京大定府(熱河大名城)、南京折津府(北京)、西京大同府(大同),合稱五京。
契丹之固有宗教為薩滿教,佛教則于建國之初受到獎勵而漸發達。遼太祖自我國招請僧侶,于龍化州建立開教寺、大廣寺,另于上京建天雄寺等諸寺院。此一政策可推測系漢人及其他定居農民遷移至契丹本土后,為移民政策上之必要措施。遼太宗天顯十二年(937)取得河北、山西北部(即所謂燕云十六州),故我國北方佛教遂傳入契丹。其后,世宗、穆宗、景宗之時,佛教益加發達。至圣宗、興宗、道宗三代之時,為契丹佛教之最盛期。尤以遼道宗在位時,佛教興隆達于極點,道宗為契丹第一位崇佛之帝,故遼史道宗紀贊有‘一歲飯僧三十六萬,一日度僧三千’之記載。
由隋代靜琬開始之房山石經刻造,經唐末五代亂世而一度中斷,直至遼圣宗時乃再開板。興宗、道宗時繼續刻造,至道宗清寧三年(1057)為止,共完成涅槃、華嚴、般若、寶積等四大部經。刻造事業悉由朝廷出資,故可說契丹大藏經之雕造亦為國家事業。至清寧五年終于完成五○四八卷之大藏經。其后,此一契丹大藏經傳入高麗,而予高麗藏經之影響甚鉅。
契丹之佛教著作較著名者有行均之
龍龕手鑒、希麟之續一切經音義十卷、覺苑之大日經義釋密鈔十卷、道□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非濁之隨愿往生集二十卷、三寶感應要略三卷。[遼史、契丹國志、宋史新編卷一九二、契丹佛教文化史考(神尾春)、石經山云居寺と石刻藏經(冢本善隆)、遼金の佛教(野上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