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房山縣,在北平西南方約四十公里處。為我國現存石經中規模最大者。又作石經山。隋代沙門靜琬(一說智宛)因恐佛經毀滅失傳,誓言刻經卷成石碑,遂于大業元年(605),于房山山麓開鑿巖洞,并在石室四壁刻上經文,造立華嚴、涅槃、般若、寶積等七室,另有部分石經置于山下云居寺之壓經塔下。其后經唐、五代,遼等歷朝陸續刻造,直至遼大安十年(1094),歷經四百八十年之刻經事業始告終結,今尚存有九室。據統計,房山現存石經版共有四千多條,每條約長兩公尺,寬十八公分,共刻佛經達數千卷。另在壓經塔下之經版則有七、八千條,但長寬度均較小。房山石經之出土,不僅可用來校正印本佛經之錯漏,并成為書法史與藝術史之珍貴資料。此外,石碑上所附刻經人行業組織之記載,亦為研究我國古代經濟史之重要史料。(參閱‘石經山藏經’2137)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