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開版之大藏經。全稱明版大藏經,或稱明本。可分如下五 種:(一)洪武南藏,又稱初刻南藏。奉明太祖命,成于洪武五年至永樂初年(1372~1403)頃,一說至洪武三十一年。版式存于南京報恩寺,萬歷年間曾經追雕。收一六一二部,或說一六二五部。日本山口縣禮浦郡國枝村快友寺所珍藏之大藏經,即多屬此。(二)永樂南藏,通稱南藏。永樂十年至十五年(1412~1417)于南京刻印,為洪武南藏之再刻本,但略有更動。收佛典一六二五部,六三三一卷。版式為一紙三十行,每行十七字之折本。(三)北藏,又稱永樂北藏。奉成祖之命,成于永樂十八年至英宗正統五年(1420~1440),收一六一五部,版式為一紙二十五行,每行十五至十七字之折本。后奉神宗母后之命,追雕華嚴懸談會玄記等三十六部入藏,故北藏共計六七八函,六七七一卷。以上南、北二藏之流傳頗為罕有。(四)武林藏,開版約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刻于浙江武林(杭縣),為歷來各版藏經中最早將梵夾本(即折本)改為方冊本者,惟該藏迄今已全佚失。(五)楞嚴寺版,又稱萬歷藏、密藏本、嘉興版、明本、徑山版。萬歷十四年(1586),密藏道開發愿,與真可、德清、幻予等人于五臺山開雕,后移至徑山(浙江余杭)雕版,最后將經版集中于浙江嘉興楞嚴寺印刷,而于萬歷末年頃(1620)完成。計二一○函,版式為一紙二十行(一面十行),每行二十字之方冊,頗便于閱覽,遺品亦多。清代初葉補雕‘續藏’二三七部,后開版‘又續藏’一八九部。此楞嚴寺版為明藏諸版中流傳最廣者。[大明三藏圣教目錄、大清三藏圣教目錄、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三、英文大明三藏圣教目錄、明史藝文志第七十四](參閱‘中文大藏經’1001)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