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第十一代皇帝,為東漢皇帝信奉佛教之始。本初元年至永康元年(146~167)在位。根據后漢書卷七、卷三十記載,延熹九年(166),桓帝于濯龍宮中設置華蓋,并祀浮屠(佛陀)及老子。此系因桓帝將佛、道二教之宗旨教義混同為一,故有一并祭祀之不當作法。蓋道家崇尚清凈無為,重視生命,反對殺生,并極力主張少欲去奢,由是而衍生后世企求長生不老的黃老之術。桓帝即誤將佛陀視為具有禳災招福、不老長壽等靈力之信仰對象。此外,桓帝又對當時前來中土傳教之西域沙門甚為禮敬,然因不解佛教之真義,故每視之為巫祝或仙術之修道者。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