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四品。信者,聞而不疑;解者,領悟于心。法華經之第二品為方便品,第三品為譬喻品。因中根之人,初聞方便品之說,雖虛心信受,然未能領悟其意,故世尊便于譬喻品中廣引三車一車之譬,而說會三歸一之旨。于是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等四大聲聞始領悟其旨。彼等欲述所悟之旨,乃于此品說長者窮子之譬,以慈悲之長者譬佛,以愚昧之窮子譬三乘,而以財產相續(付財)譬成佛之記別,以自彰其領悟之境界與法悅。此譬喻又分五大要節,天臺宗從之建立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等五時之教判,五大要節是指:(一)父子相失,譬喻中途退失大乘心。(二)父子相見,譬喻華嚴之‘擬宜’。(三)父命追誘,表示由阿含進入方等時所受的彈呵之益。(四)領知家業,譬喻般若時之轉教。(五)正付家業,譬喻法華之開顯。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