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 Zarathustra, Zoroaster, Zoroastrianism, Zarathustra。音譯瑣羅亞斯德教。又稱火祆教、火教、拜火教。西元前六、七世紀波斯之預言家瑣羅亞斯德創于波斯東部大夏(今阿富汗之巴爾赫)之民族宗教。自古代波斯帝國至中世薩珊王朝(Sassanides, 224~651)止,成為波斯之國教而興盛。七世紀,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該教遂于波斯本土逐漸衰落。部分教徒不愿改信回教,乃向印度西海岸遷移。因而殘存于南亞。目前該教在印度孟買地區有教徒十萬余人。另于伊朗南部之耶斯德、格爾孟,及巴基斯坦卡拉奇一帶皆殘存少數信徒。
又該教曾于六世紀(南北朝時代)傳入我國,當時西域之焉耆、康國、疏勒、于闐等均信奉該教。北魏、北齊、北周之皇帝皆曾帶頭奉祀。隋唐時,在東西兩京皆建立‘祀祠’,并設立祀官,然當時信奉該教者多為僑居中國之外國人。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于汴梁、鎮江等地仍有祆祠,民間亦有拜火之風習。惟至宋以后,中國之史籍絕少有關此教之記載。要之,祆教之勢力在今日世界已瀕臨沒落衰竭,然在世界各大宗教之關系史上,祆教對猶太教及基督教有極大之影響,另如密特羅教(Mithraism,又作光明教)、摩尼教(Manicheism)皆為祆教所衍出之宗教。
祆教之主神名為亞甫拉馬哲達(Ahura Mazda, Ormuzd,意譯火祆,意即智慧光明之善神),認為世間萬物皆為其所創;又以火為主神之象征,代表光明、善、神圣,而加以禮拜,故一般皆稱此教為拜火教。其圣典稱為阿凡士塔(Avesta),其內以光明之神為全知全能之主,能與黑暗之惡神安格羅麥紐(Angro Mainyu)爭斗,即以光明、黑暗分別代表人生兩大力量之善惡二元論。認為人類為光明之神之仆從,在其保護下,與黑暗之惡神爭斗;而于善惡兩端之爭中,人有自由選擇之意志。該教富有強烈的一神教之色彩,惟仍主張在主神之下,有許多善神存在,包括農牧社會等眾多復雜之神靈。同時以火象征其主神之靈,根源于天界,故應特別尊敬奉拜。在寺院或一般家庭皆置
有圣火,且于圣火之前舉行祈禱。并認為火葬或土葬會污染神圣而排斥不用,僅將尸體置于巖山頂之‘沉默之塔’上,作為禿鷹之食,稱之為鳥葬,此為其特異風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