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絺那,梵語kat!hina。又作迦郤那衣、羯恥那衣。舊譯作賞善罰惡衣。意譯堅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終了之后,凡四、五個月之間所允許著用之便衣;以其間緩和種種戒律之要求、故可著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載,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見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濕,僧伽梨重,疲極,佛乃許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據同經所載,受此衣有五種利益:(一)得蓄長衣。(二)得離衣宿。(三)得別眾食。(四)得展轉食。(五)食前食后,不囑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錫蘭等地,安居中亦可著用此衣,然其材料須為人所布施,且須于一日間造好。[十誦律卷二十九、翻譯名義集卷十八]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