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注解典籍之書。于南傳佛教巴利三藏中,律藏之經分別(巴Sutta-vibhan%ga )為戒本之注釋,經藏之義釋(巴Niddesa )為經集(巴Suttanipa^ta )。四品至五品之注釋,本生(巴Ja^taka )為本生偈之注釋。大抵而言,巴利佛典中,對經律論三藏之注釋極為完備。于北傳佛教漢譯大藏經中,四分律之初分等相當于巴利律藏之經分別;分別功德論為增一阿含經之注釋,大智度論為大品般若經之注釋,大毗婆沙論為發智論之注釋,中論為中論本頌之注釋。此等注釋種類頗多。又西藏大藏經亦如此,其中有部分經典,迄今猶存與其經文內容相當之梵文原本。
我國自三國時代以來,即有注經流行。至南北朝之后,則有匯合諸家注釋之‘集注’產生;另有就注作疏,以申述其意之注經方式。自唐代開始,一方面有‘末注’之作法(即注上加注之工作),一方面則出現所謂玄義、玄論等概說一經一論宗旨之書,解說方法遂漸次固定為三門分說、五重玄義等。至宋代,則流行本文與注釋分開對照之會本。日本之注釋書亦多,早期大多因襲我國,江戶時代以后,有頭注、傍注等刊本流行。
又各種注釋書中,專門注解經(梵sutra ,音譯修多羅)之書,稱為注經、注經,系于經典本文之間加注,以解釋經文中之義理文句。漢譯經典之注經,一般有兩種形式:(一)于本文之一節或一句之后加上解釋文字之子注,采用此方式之注經甚多。例如道安之人本欲生經撮解之最初文(大三三·一上):‘聞如是一時佛在拘類行拘類國法治處(經文)阿難記所聞圣教土也法治處王城也(子注)是時賢者阿難獨閑處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微妙本生死亦微妙中微妙但為分明易現(經文)現當為見也是意微妙本句倒(子注)’另如吳·陳慧之陰持入經注二卷、唐代宗密之圓覺經略疏注四卷、道宣之四分律含注戒本三卷、宋真宗之注四十二章經一卷、宋代子璇之首楞嚴義疏注經二十卷、明代宗泐及如■之金剛般若經等之注解等,皆是其例。又宋代守倫之法華經科注十卷等,兼有科文與子注,可知注經形式已有所轉變。(二)在本文之間加二行之細字、割注而記子注(如左圖所示)。后秦僧肇等之注維摩詰經十卷、唐代智嚴之注楞伽經殘卷、慧凈
之注金剛般若經三卷、撰者不詳之注妙法蓮華經十卷等,均屬此例。然于大正新修大藏經中,僧肇之注維摩詰經并未采用夾于經文中的兩行細字之割注形式,而系于本文文句之下空一格,用與本文同樣大小之字號排印,此或為排版印刷之方便而更變其形式。[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