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度,梵名Sindh 或Sindhu,巴利名同。印度西北部之大河。又稱印度斯河、新陶河、拉楚河、新頭河、辛頭河,即現今之印度河。其意為驗河、聆河。古來至印度之交通,不論中國、希臘、波斯等諸國皆必先經此河,遂以此為國名,稱身毒或印度。此河發源于我國西藏岡底斯山脈西之僧格喀巴布山(師子口),與薩特勒日河(Sutlej)并西北流,流經喀喇昆侖、喜馬拉雅二山谷中,入印度之喀什米爾區,折而西南,于旁遮普地區與其他河流匯流,經巴基斯坦而注入阿拉伯海,全長約二八九八公里。大唐西域記卷三缽露羅國(大五一·八八四中):‘南渡信度河,河廣三四里,南流,澄清皎鏡,汨淴漂流;毒龍惡獸窟穴其中,若持貴寶奇花果種及佛舍利渡者,船多漂沒。’據此可知其上流之地險峻,古稱此為懸度,或稱大頭痛嶺、小頭痛嶺。信度河中流流經的旁遮普之地,土地豐饒,為古印度文化之據點。[長阿含經卷十八、大毗婆沙論卷五]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