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Mu^la^ra^dhana^ 。系印度耆那教空衣派僧西瓦亞(梵S/iva^rya )所編纂,由二一七○偈組成。a^ra^dhana^ 一語,為耆那教專門用語,系謂人于死亡之際,始能完全實踐耆那教教理。本書完成于‘以斷食死亡而達到成就’之說法盛行之時代,故強調斷食死亡乃通往 a^ra^dhana^ 之道。內容論及十七種優劣之死亡方式,可略分為五項:(一)極愚者之死,即背教者之死。(二)愚者之死,雖具有正信但仍未遠離五惡者之死。(三)既愚既賢者之死,具有正信而與五惡半分離者之死。(四)賢者之死。(五)極賢者之死,已斷除煩惱的全智者之死等。其中,‘賢者之死’項目下,論及修練斷食死者,可就其死亡場所是否移動而分成二類。若受蛇虎猛獸之襲擊,則易影響其場所移動情形;又受蛇虎等之侵害,亦可依其受損程度而分成三種(損害、強烈損害、完全損害)。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