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bhaya。‘何者應恐怖?’此一問題在南傳經典增支部Ⅱ之Ⅰ中即說是現世之罪(如偷盜他人之物而受王之刑法)。‘吾人應恐怖現世之罪報;吾人該恐怖罪報,應養成恐怖罪報之習性,如此,才能從一切罪報中解脫。’上述經義教吾人欲避免犯罪,須預先考慮罪報之恐怖。其后之大乘佛教則認為:罪乃無法避免者,犯罪之后,恐怖之感即接踵而至,若非請求諸佛攝受其恐怖,或將自己絕對投入于一特定人格者之懷抱,令自己進入無我之境界,此外則別無拔除恐怖之法。上述思想之起源,系從藉坐禪修行進入無畏(梵abhaya )境界之結果而產生。推究原因而言,恐怖乃因愚癡心而生起;心有掛礙,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無往而不恐怖。經中說恐怖有五種:(一)惡名畏,(二)不活畏,(三)死畏,(四)惡道畏,(五)大眾威德畏。(參閱‘五怖畏’1110)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