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Brahman 。音譯梵摩、婆羅賀摩、勃藍摩、跋濫摩。意譯寂靜、清凈、離欲。(一)為印度正統婆羅門教思想之最高原理。據梨俱吠陀(梵R!g -veda )之記載,祈禱主(梵Br!haspati )為最上神,是由祭司支配者演變為宇宙之創造神,為宇宙生成原理。又據梵書(梵Bra^hman!a )文獻之創造神話中,為形成新的萬有根本原理,于是融合以上諸原理,演成生主(梵Praja^pati ),為被崇拜的根本神格。初時,梵,意指吠陀之贊歌、祭詞、咒詞等,同時被視為其本質即神秘之力量。自吠陀至上、祭祀萬能之梵書時代以降,成為世界根源之創造原理,被視為生主的創造物之一。爾后兩者又被視為同一,其后,生主作為人格神之色彩淡薄,逐漸為單純之世界原理而存立,隨著梵之崇拜興起,梵代替生主為世界萬有之原理,而生主被視為依存于中性原理本有之梵(梵Brahman svayam!bhu^ ),并位居其下位,遂以梵為主體,展開宇宙創造說。宇宙最高之原理梵成立后,對之深深探究與思索之結果,確立梵與我(梵a^tman )一體化之梵我一如說,此為奧義書(梵Upanis!ad )泛神論哲學之中心觀念,遂成為貫通印度宗教、哲學思想之根本思想。(參閱‘婆羅門教’4464、‘梵我一如’4633)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