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濟南東南約四十六公里處。前秦皇始元年(351,即東晉永和七年),僧朗移居泰山與隱士張忠結交。未久,秦主苻堅召忠,忠奉召而行,至華陰山卒,僧朗乃于泰山西北之金輿谷昆侖山中建精舍,筑石室,內外屋宇數十棟,聞風而來者達百余人。苻堅、慕容德、晉孝武帝欽仰其德,苻堅欲請之,僧朗皆固辭不往。其后慕容德以東齊王之名,給予二縣之租稅,聲名大著。時人稱金輿谷為朗公谷,稱寺為朗公谷山寺。北周時曾遭廢毀,至隋代再興,改名‘神通寺’。唐貞觀十五年(641),義凈七歲,嘗于本寺親侍寺僧善遇及慧智,受其化育。其后沿革不詳,迄今雖頗為荒廢,然昔日遺物尚存者不少,如四面塔、朗公塔、金元時代之歷代住持墓塔,及元明年間諸碑等。其中四面塔為石造建筑,系東魏武定二年(544)所建,為僅次于漢代石闕之石造建筑。朗公塔俗稱龍虎塔,內部中心柱四面刻有佛像,建立年代,有說中唐,有說唐末者。又寺西之山腹懸崖有千佛崖,刻有大小石佛數百尊,約為唐初作品。又有僧明德所造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