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余杭西北約二十九公里處。高約九六○公尺,周圍約二十九公里,在天目山之東北峰,因以小徑通于天目山而得名。四面七峰為凌霄、御愛、天顯、堆珠等,如手指高聳,登至頂上,浙江勝景集于一眸,實為天下奇景。山麓之興圣萬壽禪寺,乃我國五山之一,為臨濟巨剎。唐代天寶元年(742),牛頭宗之道欽(法欽)禪師入此山結庵,學者輻輳。大歷四年(769),代宗慕其為人,賜‘國一禪師’之號,下詔,即于其庵址建‘徑山寺’。其后,鑒宗、洪諲皆住此。至宋代,圜悟克勤、維林、了一等高僧亦住此山。高宗紹興七年(1137),圜悟之門人大慧禪師來住此寺,弟子來集者多達一千七百余人。顯仁皇后(高宗之母)、高宗皇帝皆常行幸于此,孝宗皇帝親書‘興圣萬壽禪寺’,并賜圓覺經解。其后又有無準師范、虛堂智愚等臨濟龍象住此,可謂歷代皆有名德住之,為天下叢林之冠。[宋高僧傳卷九、景德傳燈錄卷四、卷十、卷十一、徑山志、大明一統志卷六十八、大清一統志卷二一六]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