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常寂光土之略稱。又作寂光土。天臺宗四土之一。即毗盧遮那如來所住之凈土。(參閱‘常寂光土’4528)
(二)指理智二德。寂者,真理之寂靜;光者,真智之光照。悟得此真理、真智之境地,稱為寂光田地。[大日經疏卷一]
(三)(1580~1645)明代律宗千華派之祖。廣陵(江蘇江都)人,俗姓錢。字三昧。二十一歲出家,從雪浪洪恩習賢首之教觀,徹其宗乘后,遍尋名宿,受紫柏真可、云棲袾宏等人所器重。同時從慧云如馨受具足戒,精研毗尼。后歷衡山,登廬山,為江州之眾所延請而住東林寺。時池中白蓮不種自生,符合慧遠再來之讖,復自塔龕中得晉太尉陶侃所奉之文殊金像。師留錫衡山雉潭時,馴伏潭下之怪龍,于五臺山建龍華大會講戒,興維揚(揚州)石塔寺。于金陵報恩寺說戒之際,該寺塔放光二十余夜。又受都人之請,興寶華山隆昌寺,開千華大社,學侶云集。弘光元年(1645),設壇于金陵,帝特賜紫衣、白金,文武百官迎謁于寺,敬稱國師。同年六月,于寶華山端坐入寂,世壽六十六。賜額‘光明金剛’,謚號‘凈智律師’。綜其一生,足跡遍海內,臨壇說戒凡百余回,修建佛寺達一、二十所,專弘律法,為律宗千華派之祖。著有梵網經直解四卷(清乾隆時入藏)、十六觀懺法。寶華山在寂光之后,成為我國戒學之中心。[寶華山志卷七、新續高僧傳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