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陜西西安。創立年代不詳。西魏(535~556)之世,智藏曾住于此。北周文帝于長安本寺外建追遠、中興等五寺,度僧千人。道安于武帝時曾住此寺。建德三年(574)武帝立意毀佛,拆毀天下寺塔,逼令僧尼還俗。六年之后,亡北齊,齊境之佛寺佛經亦遭毀壞。未久宣帝即位,下詔改先帝之暴行,于大象元年(579)四月復興本寺,另于洛陽建陟岵寺,簡拔道判、寶襲、法純、法藏、彥琮、靈干等有道者一百二十人帶發為僧,敕名‘菩薩僧’,以法藏為陟岵寺主。然法藏等人大多固辭不受,隱遁山林。至隋朝,文帝復興佛教,改稱為大興善寺,居全國寺剎之首。[續高僧傳卷十九、大宋僧史略卷下](參閱‘菩薩僧’5226)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