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漳浦縣梁山東麓之寺院,距城四十公里。建于宋代。南為石礬塔,屹立于漳江入海之波濤中;北有老人峰,高聳入云。巖窟系天然石洞,洞頂覆蓋一巨石,石長三十一公尺,寬十三公尺,依洞建寺,寺內石壁雕刻如來佛一尊,旭日朗照,稱為‘日出窺禪’。中秋之夜約十二時半,月光投于巖下羊角潭,水光反射,恰照佛胸,稱為‘月照禪心’。于寺前憑欄眺望,海天遼闊,煙波萬頃,頗為壯觀。巖間有石刻六十多處,以明代劉庭蕙所書‘功德泉’為最。又‘落伽境’之觀世觀音浮雕,工藝精致,栩栩如生。‘別有天’古樹蒼郁,古稱洞天勝境。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