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諸國之總稱。梵名Dvi^patala 。又作掘倫國、骨倫國。原指位于中南半島東南之島國。至隋唐時代廣指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附近諸島,乃至包括緬甸、馬來半島。系隨昆侖人之蔓延移居而擴大。為我國廣州與印度、波斯間航路之要沖。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大五四·二○五中):‘南海諸洲有十余國,(中略)諸國周圍或可百里,或數百里,或可百驛。大海雖難計里,商舶串者準知。良為掘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昆侖國焉;唯此昆侖,頭卷體黑。自余諸國,與神州不殊。’種族相當于現今之馬來人種。又據聞此地,大臣稱為昆侖,如扶南國有一王名為昆侖。昆侖人使用之語言,稱為昆侖語;以昆侖語言記述之書,稱為昆侖書。又昆侖語,可能類似現今馬來語之種族語。[宋高僧傳卷一、續高僧傳卷二隋彥琮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運期傳]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