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貴州江口縣北,印江縣東南。上多梵剎,故得此名。又稱九龍山、月鏡山,即古三山谷。山勢峻偉,為貴州第一。上有一峰,中如斧劃,麓斷而巔連,旁有金刀峽,峽上有飛橋,人登其上,如凌虛以行,頗稱奇觀。山多礦產,尤饒汞礦。自明萬歷年間辟佛教道場以來,即成蜀、湘、黔諸省之游覽勝地。中有大小金頂、拜佛臺、說法臺,煉丹臺、香爐峰、棉絮嶺,藏經巖、九龍池、定心池、太子石諸景,羅列競秀,劍氣橫天。又建于明末清初之承恩寺、護國寺、霸梅寺、鎮國寺等大小梵剎分布山間,蔚為壯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