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

助印经书 敦煌學之內容包括敦煌石窟藏書、壁畫、雕塑藝術等,門類甚廣,其研究范疇就廣義而言,包括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歷史、宗教、文學、美術等之綜合研究;狹義而言,乃指對敦煌文獻如藏書卷子之整理、解釋、研究,亦即通稱之敦煌學。敦煌石室遺書發現于甘肅省敦煌縣東南二十公里之千佛洞(古稱莫高窟),其第十七窟之窟洞中有復室,大小約三公尺立方,其內貯滿文物。宋仁宗景祐(1034~1037)初年,寺僧因避西夏入侵,密藏文物于石室中,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為道士王圓箓所發現。石室遺書之所以能聚集保藏歷久而不毀者,實因敦煌氣候嚴寒,雨量絕少之故。文物發現之消息傳出后,奧布杰夫(Vladimiy Afana/sevich Obruchev)、史坦因(A.Stein)、伯希和(Paul Pelliot)等各國學者相繼前來,從王道士處秤斤計兩,購去大批卷子珍品。寶藏散失后,羅振玉等聞訊,建議政府將剩余卷子運歸首都。

 自敦煌寶物發現以來數十年間,東起日本,西迄英、法,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范圍紛紛研究,‘敦煌學’遂成為世界學術中之一環。教育部于民國三十三年(1944)正式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將壁畫、塑像與石窟加以編號,石窟總數為四三八,包括兩魏二十、隋八十八、唐一七七、宋一○二、元七、清二,尚有殘缺或無法考證者四十二。近人據史坦因、伯希和等所搜得匯集成書者,有敦煌石室遺書、鳴沙石室古佚書、敦煌寶藏等,皆前所未見之秘笈。載錄群籍而成目錄者,有由史坦因搜集之‘漢文寫本目錄’(1957)、‘西藏文寫本目錄’(1962),由伯希和搜集之‘西藏文寫本目錄’(1950~1961)、‘漢文寫本目錄’(1970),王重民所編之‘敦煌遺書總目索引’(1962),由蘇俄搜集之‘漢文寫本目錄’(1963~1967),日本龍谷大學之‘龍大所藏敦煌古寫經現存目錄’(1958),大谷大學之‘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1964~1972)等。



 近年蘇俄公布所藏卷子目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亦印行所藏全部卷子。據諸家之記述,包括碎片,粗略估計,共約四萬余號。其中,漢文文獻約三萬七千號,今分藏于北平(北京圖書館,約一萬號)、倫敦(大英博物館,約一萬一千號)、巴黎(國家圖書館,約六千六百號,另有藏文二千七百號)、列寧格勒(東方研究所

,約一萬一千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一百五十一卷),此外日本之龍谷大學、大谷大學亦收藏若干,中國與日本少數收藏家亦有私人珍藏之情形。

 此類寫本,內容分為佛教類與非佛教類(道教、摩尼教、景教、儒家經典、文學、語言、社會、經濟、法律

、政治、公私文書、天文歷算、兵法、醫藥、術數、繪畫、音樂等);自形式而言,可大別為漢文文獻與非漢文文獻,而漢文文獻中以佛教文獻居多。非漢文文獻之寫本有梵文、藏文、回鶻(紇)、于闐、粟特、龜玆、康居、佉盧等文。若自裝釘之形式而言,敦煌文獻與其余中亞出土之佛典

寫本皆可略別為貝葉本、卷子本、折本、冊子本等四類(參見附圖),而敦煌所發現之抄本中,多為漢文之卷子本。此外亦有印刷本,如漢文佛典‘金剛般若經’乃刊刻于唐咸通九年(868)之文物,為我國有明確刊記年代之最古印刷品。凡此種種文獻之發現,無不具珍貴之學術價值,乃治中古學術史及佛教史學之重要資料。(

參閱‘千佛洞’737︾^

4969

敦煌學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