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泗縣東南之信義坊。系西域僧僧伽于唐龍朔(661~663)初年來華乞地所建立,其塔院稱為泗州塔、僧伽塔或靈瑞塔,頗為著名。于唐貞元年間(785~804)遇災,清涼澄觀重建。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一說五年),太宗敕令高品白承睿重修泗州塔,改稱為‘太平興國寺’。迄清乾隆年間(1736~1795),普光王寺及僧伽塔院幾經破壞與變賣,遂告湮滅。僧伽之信仰盛行于唐宋時代,除泗州普光王寺之外,僧伽和尚堂或泗州大師堂普遍存在全國各地。如日僧圓仁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載有登州開元寺僧伽和尚堂,日僧成尋之參天臺五臺山記卷一載有東茄山泗州大師堂等。[宋高僧傳卷十八、大中祥符法寶錄卷十四、金石錄卷六、佛祖統紀卷四十三、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釋氏稽古略卷四、重修泗江合志卷二、東坡全集卷九十九、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牧田諦亮)]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