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降,為參詣五臺山者,在其沿道建有夜宿、飲食之設施,稱為普通院。大宋僧史略卷上創造伽藍條舉出六種伽藍之名,第六即為普通。日僧圓仁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開成五年(840) 四月二十三日條,對于上房之普通院有如下記載,普通院常供有飯粥,不論僧俗來集便宿,有飯即與,無飯不與。以其不妨僧俗之赴宿,故稱普通院。除五臺山施設普通院外,至僧伽和尚之遺跡泗州(安徽)普光王寺之巡禮路亦有類似之設施。據咸淳臨安志載,普陀山(浙江)等圣跡之巡禮路存有接待寺、接待院等類似之施設,且房山(河北)云居寺有義飯廳。更有長安之光宅寺、保壽寺等以充當科試者之宿舍為著稱。[唐會要卷七十六科舉、長安志卷八、唐代佛教史の研究(道端良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