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肅天水縣東南四十六公里處。久為人所忘,民國四十一年,其名始彰。形狀特殊,山高一百四十余公尺,峰頂呈圓錐形,垂直而下,宛如鄉間堆積成冢之麥積,故稱麥積山。林泉雅致,為我國西北地區棲隱圣境。歷代味靜禪子,多來投息,如玄高、曇弘等。北朝諸帝,喜就山摩巖,造像刻經,其開窟年代不可考,約始于十六國晚期,北魏、西魏、北周間均大規模建造,及隋、唐、宋時亦不斷經營,明、清兩代亦補修之,其營造時間之長,僅次于敦煌石窟,由于歷來之地震與風雨侵蝕,中間部分斷裂,石窟分為東、西二崖。現存最早之石刻題記為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張伯元之造像發愿文。此外,尚存窟龕、摩崖雕刻凡一九四處,分布于東西兩崖上。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