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dr!s!t!a^ntah!。于一切法中,為顯示其道理而作之譬喻。佛典多處記載,釋尊說法,巧用譬喻,而令聞法者深領其理,例如法華經之三車喻、藥草喻及華嚴經之善畫師喻。另如以樹動說明風、舉指以示月等,皆為經典中之著名譬喻。于十二部經中,阿波陀那(梵avada^na )即是以譬喻來開示法義之一類經典。(參閱‘譬喻’6809)
(二)梵語uda^haran!a 或 dr!s!t!a^ntah!。因明用語。為古因明‘五支作法’及新因明‘三支作法’中之第三支。喻,藉比況以說明所宗(主張、命題)之意。于因明論式中,喻支居于因支(理由)之后,作用在于舉出既知之事例以推證未被確定、認可之宗支。例如立‘聲為無常(宗),所作性故(因),譬如瓶等(喻)’之論式,若于古因明五支作法中,喻支僅相當于邏輯學上之類比推理作用而已,而另須依合支、結支之輔助才能證明宗支之論點,故證明力十分薄弱。然于新因明中,喻支中包含一種相等于邏輯學上大前題之普遍原理,使類比推理變成演繹推理,以增強其證明力,故新因明之喻支已具有邏輯學上大前題之作用。新因明中,喻支與因支皆為理由論據之一部分,故若能正確聯合兩者之作用,即可嚴密證明宗支之主張。通常喻支可分二類:一為同法喻,一為異法喻;同法喻之作法稱為‘合作法’,異法喻之作法稱為‘離作法’。又喻支本身系由‘喻體’與‘喻依’兩部分所構成者。
此外,喻支之使用若不正確,將造成如下十種過失,即:(一)能立法不成過,(二)所立法不成過,(三)俱不成過,(四)無合過,(五)倒合過,(六)所立法不遣過,(七)能立法不遣過, (八)俱不遣過,(九)不離過,(十)倒離過。[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陳大齊)](參閱‘同法喻’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