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五云山之西。原有真濟、云棲、天池三寺,后僅存云棲一寺。以明代蓮池大師袾宏居此而聞名。據袾宏之云棲山房雜錄載,初以五云山巔有五色瑞云盤旋其上,故名云棲山。后以瑞云飛集山塢中,經久不散,時人異之,因號云棲塢。宋代乾德五年(967),有僧大扇志逢(909~985)結庵以居。塢中多虎,師至,虎輒馴伏,故世稱伏虎禪師。吳越王錢氏為其建寺,始稱云棲寺。宋代治平二年(1065)改名棲真院,后復稱云棲寺。明代隆慶五年(1571),袾宏愛其幽邃,于此設禪室,為叢林奠立禪凈歸一之教義。其后,云棲山成為云棲念佛派之根本道場。有大殿、祖師殿等。大殿供奉阿彌陀佛、十大弟子、六方六佛及二十四天之像。祖師殿則置有袾宏之像。石徑兩旁,編籬界竹,竹皆一尺圍,寺前大竹一竿,清圣祖賜名‘皇竹’,并因建亭,‘云棲竹徑’,為西湖十八景之一。[支那佛教史跡評解卷五]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