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唐代法藏撰。又作金師子章、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師子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系藉金獅子之譬喻,解說華嚴法界緣起之妙理;因此譬喻而使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義了然而明。全文大別為十門,即:(一)明緣起,謂金無自性,但隨匠人之巧工為緣,便有獅子形相展現。此即形相依緣而顯現之意。(二)辨色空,謂‘空’無相狀,獅子體性雖空,然不礙其獅子形相之顯現。(三)約三性,以師子情有、師子似有、金性不變,分別配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唯識三性:(1)師子情有,謂獅子之存在乃出于吾人之主觀構想。(2)師子似有,謂獅子之存在系依外緣而虛假展現。(3)金性不變,謂巧匠雖以黃金打造成固定形狀樣態之獅子,然其金之性質永不變易。(四)顯無相,謂就體性而言,一切皆金,金之外則無獅子乃至獅子之相狀可言。(五)說無生,謂獅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無生。(六)論五教,就獅子之緣起,一一闡論華嚴五教(愚法聲聞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一乘圓教)之旨。(七)勒十玄,‘勒’,統率之意。藉獅子之各種本質、相狀,分別比喻華嚴宗用以描述法界緣起‘十玄門’之一一法門。(八)括六相,以獅子之總、別、同、異、成、壞等六相,闡論‘六相圓融’之理。(九)成菩提,謂經由上述法門而徹見獅子之時,即徹見一切有為法本來寂滅之理,并遠離取舍,入薩婆若海(指一切智,意謂佛所具有之智深廣如海)。更進而得一切種智而悟道。(十)入涅槃,謂若能徹見師子與金二相俱盡,則不生煩惱,永離苦源,而證入涅槃。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