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yans)為中亞之印歐族人。體型高大,面方正多須,鼻窄而高,黑眸。西元前二千年頃,雅利安民族分向東西移動,向西之一支移入希臘、義大利北部,成為歐洲民族之始祖;向東有兩支,一支移入波斯,成為伊朗人種,一支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地方(梵pan~ja^b ,即旁遮普)定居,消滅其地之印度文明,創立雅利安系印度文化,學者稱之為印度雅利安人(Indo-aryans)。
印度雅利安人崇拜多數自然神,在五河地方最初形成之文化代表性經典為婆羅門教根本圣典‘吠陀’,吠陀又分四部分,其中集錄對諸神之贊歌而成梨俱吠陀(梵R!g-veda),為吠陀中最早編纂者。后雅利安人又移徙恒河與閻牟那河(梵Yamuna^ )間之肥沃平原,確立四姓階級制度:婆羅門(司祭者)、剎帝利(王族)、吠舍(庶民)、首陀羅(奴隸),自居司祭者與預言者,而以婆羅門族為神圣。約于西元前一○○○年至八○○年間,又編成梵書(梵Bra^hman!a ,吠陀‘本集’之注釋書)。其他三吠陀之成立年代亦被視為與此同時。其后印度雅利安人更逐漸移住東方之恒河中游,與原住土著混血,產生新種族,并漸失傳統吠陀之宗教與習慣,使用由雅利安系變化而來之俗語 Prakrit。
或謂雅利安民族移住印度恒河流域,有前后二回之說,古移住者與土著民族混血,新移住者則進入俱盧(梵Kuru )、潘迦拉(梵Pan~ca^la )地方保持純血統,驅逐古移住者至北東南三方。至釋尊時代,新移住者墨守婆羅門至上主義;古移住者在憍薩羅(梵Kos/ala )、摩揭陀(梵Magadha )等地形成新興國家,不尊重婆羅門教,以王者指導思想文化。釋尊出身于隸屬憍薩羅之小國家釋迦族之王室,于成道后主張消弭四種姓之社會階級差別,認為不分種姓、出身背景,人人皆可加入教團。
印度民族之組成十分復雜,方言亦多達二百二十余種,然關于印度文化之形成,雅利安人實為主干,印度之民族、語言亦以雅利安族、達羅毗荼族(Dravidains)及其語言為主。[印度佛教史概說(達和譯)、世界佛教通史上冊(圣嚴)、印度史綱要(李志純)、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論史(黃公偉)](參閱‘四姓’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