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杭縣西南高峰下。據大明一統志所載,煙霞洞在杭州府城南十六里,洞中舊有石刻羅漢六尊,吳越王別刻十二,共成十八。其洞深奧古雅,于林木掩映之半山中,云煙彌漫,故稱煙霞洞。洞上有聯峰,高闊數十丈,并有石筍倒垂而下,形如佛手,稱‘佛手巖’。奇巒怪石,形形色色,洞右列有象鼻石、落石巖、石羅漢等,洞外尚有琳瑯滿目之石刻雕像。洞口兩旁有石刻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像,為宋代初期之作品,造像神態莊嚴典麗,頗具獨特之藝術風格。另有降龍、伏虎等十二尊羅漢,皆為宋代作品。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