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婆羅門教主持祭祀者。始于吠陀時代,至梵書時代則愈趨復雜,規定不同之祭祀應請不同之祭官。以蘇摩祭為例,有四名祭官,各配備三名助手:(一)勸請者,祭祀開始時高唱‘梨俱吠陀’贊歌,請諸神降臨;其助手有宣詞者,又稱傳令者;為請者,受勸請者之命,告訴其他祭官飲蘇摩酒;壓石贊者,贊誦榨酒之石。(二)詠歌者,唱‘娑摩吠陀’歌,禮贊諸神,贊嘆蘇摩酒;助手有初詠者,即發聲者;為除者,負責除去榨酒之石;贊酒者,對蘇摩酒神祈求保護。(三)行祭者,低聲誦‘夜柔吠陀’祭詞,主持儀式進行;其助手有佇立者,司祭事之周旋;導者,引導施主夫人至祭場;盛酒者,將蘇摩酒盛于器物內。(四)祈禱者,為全體之監督,指導祭祀;其助手一為次祈禱者,專贊因陀羅;二為點火者,司祭火之點燃;三為拂穢者,清凈蘇摩酒。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