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739)唐代禪僧。蒲州河東(山西永濟)人,俗姓馮。骨氣倜儻,通曉儒典,后棄俗求道,就大梁璧上人聞法華經、成唯識論、大乘起信論等。年三十八,從洛陽端和上受具足戒,復從南泉弘景習律,然深覺為文字所縛,乃至荊州玉泉寺參謁大通神秀,依住七年(一說六年),精苦參禪,盡得其道。神秀奉則天武后之召入京,眾皆歸師。神龍二年(706)神秀示寂,師遂繼承神秀之后領眾。玄宗開元十三年(725),依詔入住洛陽敬愛寺(一說華嚴寺),十五年(一說十三年或二十三年),從駕入長安,留居興唐寺,于是王公士庶競來禮謁,法化頗振。神秀雖受帝王器重,然未嘗聚眾開堂演法,師始至都城弘化,禪風大盛。其性凝重寡言,持戒清慎,從不張伐其德,世以是稱之。開元二十七年(一說二十八年),示寂于興唐寺,世壽八十九。敕賜‘大照禪師’,世稱華嚴和尚、華嚴尊者。亦有尊其為北宗禪第七祖。[宋高僧傳卷九、景德傳燈錄卷四、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七、釋氏稽古略卷三、大照禪師塔銘(全唐文卷二六二所收)]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