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法師武者。即執兵杖從事爭斗之僧侶或其集團。釋門中向來禁止僧眾習讀兵書,糾眾擾亂。梵網經卷下即明載不得蓄諸刀、杖、弓、箭等戰斗、殺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養惡心,合會軍陣,興師相伐,而殺害無量眾生。然寺院因有莊園領地,為保護領地,故有僧兵之存在。僧兵之起源始于北魏時代。據魏書釋老志第二十載,北魏世祖西伐至長安,見寺內藏有弓、矢、矛、楯,大怒,遂誅長安之沙門,焚毀佛像。即為寺院中擁有武裝之史實記載。又唐初曾招募少林寺僧入伍,然于我國并未形成僧兵組織。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