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udhana -s/res!t!hi-da^raka 。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薩,曾南行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遇普賢菩薩而成就佛道。大乘佛教用以作為即身成佛之例證,其求法過程,則表示華嚴入法界之各階段。據舊華嚴經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載,善財童子為福城長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涌現,故稱之為善財。其后受文殊師利菩薩之教誨,遍游南方諸國。先至可樂國參訪功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門。繼之,歷訪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聽受種種法門,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據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載,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具有八意,即:善知識為軌范、為勝行之緣、破見慢、離細魔、寄成行、寄顯位、顯深廣、顯緣起。又謂其行證通于見聞(前生)、解行(此生)、證入(來生)等三生,而以善財童子之此生為解行生;即表示善財于此一生之中,具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位之行法,此即‘三生成佛’之義,乃約隔生果報而說三生。但華嚴宗另有‘一生成佛’之說,謂‘三生’為表示法門分位之語,實則一生一念中亦有三生,故主張見聞、解行、證入三生可各自其一生而成佛。準此,善財童子之成佛遂有三生成佛、一生成佛二說。此外,其參訪諸善知識系表示因果漸證之先后順序。其中,初遇文殊以后至第四十一人,表示寄位修行之相,即寄十信行及三賢、十圣之位。其后十一人表示會緣入實之相,即總會前述階位差別之緣,而同入于實相之理,指親證妙覺。其次遇第五十三位之彌勒菩薩,表示攝德成因之相,即攝此會緣入實之德,而為一生補處之正因。其次再遇文殊菩薩,表示智照無二之相,即初遇文殊菩薩為‘信智’之表征,第五十四次之參訪又再遇文殊,為‘證智’之表征。至此,即表示善財遍求法門之結果已與本智相應,冥合而無二,已離能、所的分別之相,得以照體而獨立。最后遇普賢菩薩,表示顯因廣大之相,即既已達智證無二,故言亡慮絕,觸物皆道,法法全真,依正渾融,重重無盡,舉一法即是圓因,一切諸法莫不如此,是即普賢廣大之境界。
有關善財童子求道歷程之偈贊與圖繪極多,如北宋楊杰之大方廣華嚴入法界品贊、忠師之五相知識頌、惟白之文殊指南圖贊等皆是,亦常被用為佛教文學上之題材。又禪宗寺院常于觀世音菩薩左側,設置善財童子像,即取材自其歷訪名師之過程中,參謁觀世音而受教化一事。[華嚴經疏卷五十五、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卷八十五、華嚴五教章卷二、禪林象器箋第五類靈像門](參閱‘五十三參’1048、‘五十五善知識’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