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名Bodhi -man!d!a 。又作菩提道場、菩提場。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之金剛座上佛陀成道之處。[舊華嚴經卷一世間凈眼品、悲華經卷三諸菩薩本授記品]
(二)指修行佛道之區域;不論堂宇之有無,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稱道場。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大九·五二上):‘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于園中,若于林中,若于樹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維摩義記卷二末]
(三)指成就菩提動機之發心、修行等。如維摩經卷上菩薩品所說,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布施是道場,三明是道場,于一念間知一切法是道場。[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華嚴經疏卷四]
(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時,須先行結界,次則建立本尊道場,以修道場觀。其目的在觀他方世界佛之身土,作為表示本尊之建立,或即觀自心本來具有的本尊身土,迎他方世界本尊,使其與自心融為一體。(參閱‘道場觀’5649)
(五)一般所謂之道場,系指修習佛法之場所,故道場可作為寺院之別名。隋煬帝即嘗下詔,明令天下之寺改稱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之場所,稱內道場,或稱內寺。臨濟宗專指供云水僧修行之場所為道場。日本天臺宗之安然,稱受戒之場所為道場。[佛祖統紀卷三十九、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
(六)指某些法會,如慈悲道場、水陸道場等。
(七)北魏僧。籍貫不詳。又作道長。初從慧光出家。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來華,譯出十地經論等,師投其門下,后因故觸怒流支,遂遁入嵩山,十年之間精研大智度論,窮盡其旨。不久出洛陽,專講智論。復于鄴都大集寺大張講筵,緇素云集,時人尊為‘學者之宗’。師平素奉置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所畫之阿彌陀五十菩薩像,后且以之轉寫于世。生卒年不詳,僅知北齊后主隆化元年(576)時,師尚健在。另據安樂集卷下所載六大德相承之說,依次有道場、曇鸞之記載,準之,曇鸞或為師之門人。[大智度論疏卷二十四、續高僧傳卷二十四明瞻傳、廣弘明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