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嘉呼圖克圖

助印经书 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之最大轉世活佛。四大呼圖克圖之一。原為青海互助佑寧寺活佛之系統。章嘉,為西藏名Lcan%-skya 之音譯,又作張家、章佳,原系西藏地名;呼圖克圖,為蒙古語 Xutuqtu 之音譯,又作胡土胡圖、胡土克圖等,圣者之義。章嘉呼圖克圖,為章嘉地方的圣者之意。通稱為章嘉格根(Lcan%-skya gegen)或格根(gegen,為蒙古語‘光明者’之義)。被視為文殊化身,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并稱蒙古二大喇嘛。

 至清初之阿噶旺羅布桑卻拉丹(藏N%ag-dban% blo-bzan% chos-ldan, 1642~1715 )方確立章嘉呼圖克圖為內蒙古喇嘛黃教統轄者之地位,故其應為此職位之實際鼻祖;相傳在阿噶旺羅布桑卻拉丹之前有十三世轉世傳承,故師通常被稱為第十四世章嘉呼圖克圖。關于十三世之世代,歷來有多種說法。據妙舟之蒙藏佛教史第五篇之說,前十三世之轉生傳承如下(其中前三世之傳說色彩極濃):(一)森泰葛根(藏Cunda-gegen )。(二)奈遜奈(藏Nasuna ),轉生于印度,精通群經,歸依者極多。(三)達巴保阿阇梨(Darban-a^ca^rya),亦轉生于印度,常持經咒,住世長達一千二百年之久,為傳說中之人物。(四)革那巴拉森(藏Ska-ba dpal-brtsegs ),為吃栗雙提贊王(藏Khri sron%-lde-tsan )時代之著名譯經家。(五)騷坡苦巴(藏Sgro-phug-pa ),為喇嘛舊教寧瑪派之喇嘛。(六)司寒龍瓦。(七)朗足通瓦。(八)發思巴(藏h!phags-pa ),為元代初期之國師。(九)羅布桑(藏Blo-bzan% ),以持律精嚴與講說弘法著稱。 (十)甲卿曲吉(藏Byams-chen chos-rje ),即西藏佛教之大改革者宗喀巴之弟子釋迦也失(藏S/a^-kya-ye-s/es )。(十一)求基迦勒薩(藏chos-kyi rgyal-mtshan ),晚年駐錫于蒙古。(十二)艫突巴粒迦托爾珠(藏Dpal-h!byor lhun-grub ),轉生于西藏東北之唐克托(Tangut),晚年遷居拉薩,禮謁達賴喇嘛五世。(十三)禪克巴朗塞粒(藏Grags-pa h!od-zer ),轉生于唐克托之格倫札巴里寺(藏Dgon-lun% byams-pa glin% )之傍,后即長居于該寺研讀自藏州傳來之密典,世稱章嘉呼圖克圖羅伯卿(藏Slob-chen ,意指大學者)。

 至十四世開始,即進入清代之治世。大抵而言,清代對掌握內蒙黃教首領地位之章嘉呼圖克圖甚為禮遇,不僅授與管理宗教事務之權,并令參與內蒙行政大事,于京師更居上位,支給月廩,夏秋二季避暑于五臺山或多倫諾爾(藏Dolon-nor ),于高宗時所設之大活佛抽簽金瓶亦委其保管,故其權勢漸增,清朝中期以后,勢力更擴及熱河、遼寧、陜西、甘肅、青海等處。

 第十四世阿噶旺羅布桑卻拉丹轉生于宗喀巴之生地宗喀(藏Btson%-kha ),九歲,住入格倫札巴里寺,后至衛州研習般若。二十三歲,從達賴喇嘛五世受具足戒,并居留藏州、衛州廣習諸學,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歸返宗喀。康熙三十二年,奉敕駐錫北京法源寺。三十六年,達賴喇嘛六世立,師奉命入藏送敕印。四十五年,受封‘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之號。五十二年,圣祖巡幸多倫諾爾,授予掌管西藏以東之教權(黃教)。五十四年,示寂于多倫諾爾,圣祖親送其龕座至西寧。

 第十五世章嘉呼圖克圖為羅賴畢多爾吉(藏Rol-pah!i rdo-rje ,意譯游戲金剛, 1717~1786),又稱耶喜忒皮嚼鈉曼伯拉森波(藏Ye-s/es-thob-pah!i bsod-nams dpal-bzan%-po ,意譯智慧教燈),轉生于甘肅涼州。四歲住入格倫札巴里寺。八歲,奉召赴北京,先后住于旃檀寺、崇祝寺(舊稱法源寺)。雍正九年(1731),世宗于多倫諾爾匯宗寺之西營建善因寺,召師駐之。十二年,受封‘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之號。同年入藏,從達賴喇嘛七世研習梵典,復從班禪五世受具足戒。乾隆元年( 1736),高宗頒賜‘管理京師寺廟喇嘛札薩克達喇嘛’之印。十六年,受封‘振興黃教大慈大國師’之號。乾隆五十八年示寂。師精通藏、滿、蒙、漢等文,著作豐富。曾與碩莊親王共同纂修‘欽定同文韻統’八卷,并以此書為底本,編纂‘滿漢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八十八卷。其他另有首楞嚴經之編校、蒙古譯甘珠爾之校正、蒙古譯丹珠爾之翻譯、造像度量經之厘訂、喇嘛神像集之編纂、滿文藏經之整理等,多被奉為蒙藏佛典之圭臬。

 第十六世伊希丹畢札拉參(藏Ye-s/es bstan-pah!i rgyal-mtshan ,意譯智慧教幢,1787~1846),轉生于青海宗江之北方。八歲入京朝覲。十四歲時受仁宗之諭旨,入藏求學,二十歲受具足戒后又歸返北京。嘉慶二十四年(1819),任‘管理京都喇嘛班第札薩克達喇嘛常印喇嘛’。道光十四年(1834),受賜大國師之金印。于六十歲誕辰之際受恩旨管理匯宗、善因二寺,及自康熙五十三年至雍正九年間所營建之諸寺,然于同年即示寂。

 第十七世為治熙但璧呢瑪(藏Ye-s/es bstan-pah!i n~i-ma ,意譯智慧教日,1849~1875),亦轉生于青海宗江之北方。八歲入宮。咸豐八年(1858)謁見文宗。后赴內外蒙古之王公貴族等之迎請而至多倫諾爾,又轉往甘肅。后值文宗崩逝,遂歸北京。同治元年(1862)入藏修學,窮極顯密之旨。二十歲受具足戒。翌年回北京,受封大國師號。同治十年,受賜管轄匯宗、善因二寺之印信。光緒元年(1875),自五臺山歸返北京時,示寂于城外之天寧寺。

 第十八世為羅藏丹森講索(藏Blo-bzan% bstan-h!dsin rgya-mtsho ,意譯善慧智教海,1878~1888),轉生于西寧。光緒十二年,謁見德宗。十四年經五臺山至多倫諾爾,然于同年即示寂。

 第十九世為靂迎葉錫道爾濟(藏Ye-s/es rdo-rje, 1891~1957),又稱桑結札布(藏San%s-rgyas-skyabs )、羅桑班殿丹畢蓉梅(藏Blo-bzan%dpal-ldan bstan- Pa \'i Sgron-mc,意譯善慧吉祥教燈),光緒十七年轉生于唐克托地方(一說光緒十五年轉生于青海大通縣之拉路塘)。光緒二十二年,行坐床典禮。二十五年入京謁見德宗,翌年受‘札薩克達喇嘛’號,駐錫北京。三十年,奉旨管理北京之嵩祝、法淵、知珠、法海等四寺,五臺山之鎮海、普樂等諸寺,多倫諾爾之匯宗、善因二寺,及西寧之廓隆、廣濟等二寺,并受賜‘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之印。民國肇立,章嘉受政府尊崇如故,為民國四大喇嘛、黃教四大呼圖克圖之一。先后受封宏濟光明、昭因闡化、護國凈覺輔教等大師德號。歷任蒙藏委員會委員、蒙旗宣化使、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大陸變色,隨政府來臺。四十一年代表參加在日本召開之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向日本政府交涉,請回玄奘大師之頂骨,而于南投日月潭建塔供奉之。四十六年示寂于臺北,世壽六十八。[大清一統志卷四○九之二、蒙藏新志(黃舊生)、蒙古喇嘛教史、圣武記卷三之五、青海佑寧寺及其名僧(韓儒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9)、中國佛教近代史(東初)]

章嘉呼圖克圖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