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822)日本天臺宗開祖。近江(滋賀縣)人,俗姓三津首。其先人為歸化日本之漢人。十四歲出家,游學南都(奈良),后于東大寺受具足戒。喜好山林,因而入比睿山,且作發愿文。專研佛教各宗之經論,而特崇一乘思想。后創建根本中堂,稱比睿山寺,號一乘止觀院。其所舉行之法會,桓武天皇及各寺高僧皆列席參與,因而名聲大振。曾發愿書寫大藏經,并修法華十講,又于高雄山寺講說天臺宗教義。
延歷二十三年(804,唐貞元二十年),為深研法華一乘教義,由翻譯僧義真伴隨,與空海同行來華。從天臺宗九祖湛然之弟子道邃、行滿受天臺教義,從天臺山翛然受牛頭禪,并從道邃受大乘菩薩戒,后又從順曉受密法。翌年返國,于高雄山寺設灌頂臺傳密教,為日本秘密灌頂之始。二十五年,獲準設天臺宗年分度者(按年限定諸宗、諸大寺之出家人數),于華嚴、律、三論、成實、法相、俱舍等南都六宗之外,新增天臺法華宗二人,正式獨立日本天臺宗。后與南都諸宗學僧對論法要,尤以法相德一撰佛性鈔,判法華為權教,師著照權實鏡一卷及守護國界章論破其說,最為著稱。又因認為大小乘戒不應合并一起,為此作山家學生式,上表請建大乘圓頓戒壇,遭僧綱與南都諸大德反對,乃撰顯戒論三卷、顯戒論緣起二卷駁之,然直至其示寂后,日本天臺宗方獲準在比睿山設立大乘戒壇。弘仁十三年于比睿山中道院示寂,世壽五十六。終其一生,可謂一本新興之精神,與舊宗之弊害對抗。以所創天臺宗為圓密一致,故主張四宗(圓教、密教、禪、戒)合一,對日本鐮倉時代禪宗之興起,有深遠之影響。清和天皇追贈‘傳教大師’謚號。世稱睿山大師、根本大師、山家大師、澄上人。著述甚多,號稱二百八十余部,或謂四百余部。現存有一百六十部,然其中部分真偽不詳。著作有法華秀句三卷、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一卷、唐決集一卷等,均收于傳教大師全集五冊。[睿山大師傅、最澄大師一生記、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二、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