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蘇無錫西郊惠山第一峰之白石塢。原為南朝宋代司徒長史湛茂之別墅,名歷山草堂。景平元年(423)為僧寮,即華山精舍。梁大同(535~545)年間改建為法云禪院,其后屢有廢興,清代復加修葺,并改今名。寺中有泉,水質甘美,唐人陸羽稱此泉為天下第二泉,故又稱陸泉,石壁上迄今猶刻有元趙孟俯所書‘天下第二泉’五字。山門南北有唐宋時代所建之經幢,北為唐乾符三年(876)李端符所造之陀羅尼經幢,南為北宋熙寧三年(1070)所造之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二者形式大小大致相同。高五點三三公尺,分頂、身、座三部分,頂部有葫蘆寶頂、飛檐、雕座佛石、仰蓮等八層;幢身刻有經文并序;幢座有仰蓮、坐佛、云紋、石坊等六層,凡十五層,全由壘迭之方式筑成,雕刻華麗,造型優美。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