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rada^s/a。音譯作波羅陀舍。心所名。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與愁、悲、苦、憂等,皆表迷界苦之現象。依俱舍宗之解釋,所謂惱,即雖自知其罪過,猶不聽他人勸誨,一味使心神懊惱煩悶;俱舍宗視為小煩惱法之一,六垢之一,為拘系于欲界之法,于修道位斷之;與五受中之憂根相應,又為見取見之等流,立有別體。唯識宗則解釋為起嗔怒之心,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現在不悅之事物,而心中懊惱之精神作用;以其為二十隨煩惱之一,因離嗔之外,別無惱之作用,故屬于嗔之一部分;與舍根相應。[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一、成唯識論卷六、成實論卷十嗔恚品、雜阿毗曇心論卷四、入阿毗達磨論卷上、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顯揚圣教論卷一、大乘廣五蘊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