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江蘇鎮江之東,孤峙在長江中之小島嶼,與南岸象山對峙。又稱譙山、樵山、浮玉山、銀島。傳焦山之名始自后漢處士焦光三詔不應,隱居于此,后人建焦公祠以祀之,自古文人墨客來游者頗多。山中多古色古香之廟宇,大小凡十四所。山麓有定慧寺,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據傳建于東漢興平年間(194~195,一說建于唐代),稱為普濟寺。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重建,改稱焦山寺。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賜定慧寺額,曹洞宗瑞白明雪之法孫古樵智先住此四十年,改披剃子孫制為十方傳賢制,振興曹洞宗風。定慧寺為古剎勝地,與福州鼓山寺同為近世中國曹洞禪之主要道場。墨寶軒碑刻為有名之寺寶,并搜集有六朝至明清碑刻二百六十余方,魏法師碑、澄鑒堂法帖及瘞鶴銘殘刻拓片墨寶,頗為著名,其他如周鼎、道德經幢等,皆為寺存名貴古物。西山摩崖題名石刻,有唐宋以來二百余名人題刻,其中以米芾、陸游等之題刻最引人注目。[新續高僧傳卷三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五十三、卷五十九、卷六十四、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一○四、中國佛教史下(蔣維喬)]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