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蘇句容寶華山。寺系古剎,明代初年復興,建筑全部用磚壘砌成,無用寸木,其裝飾亦以磚雕制成。萬歷年間,更立銅殿祀觀音圣像,國有大事則遣官祈請。古銅殿兩側,有左右兩幢無梁殿,均系樓閣式,殿頂重檐九層,內部為磚壘砌之拱卷,外部為仿木結構殿堂形式之磚雕,屋檐之出檐很短,屋角起翹亦不高,形式上類似北平北海之無梁殿,而藝術造型及雕刻則更佳。宏光年間,三昧律師入主丈席,遂改為律寺。三昧示寂后,見月繼之,遂大昌盛,戒子遍天下,言律者,莫不宗之。康熙年間改今名。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