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曉文藝,善于詩作之僧。又稱文僧。一般特指唐代江左之詩僧。所謂江左,即江蘇、浙江一帶,系繼長安、洛陽之后,自中唐以降成為文藝中心地。于唐音癸簽卷三十之方外部中所收錄唐代詩僧之作品集,計有僧惠頤(八卷)、玄范(二十卷)、法琳(三十卷)、靈澈(十卷)、皎然(十卷)、靈一(一卷)、懷浦(一卷)、無可(一卷)、棲白(一卷)、尚顏(荊門集五卷)、子蘭(一卷)、齊己(白蓮集十卷、外編十卷)、貫休(三十卷)、虛中(碧云集一卷)、修睦(東林集一卷)、處默(詩一卷)、可明(玉靦R集十卷)、曇域(龍華集十卷)、辯光卷)、自牧(括囊集十卷)、楚巒(詩一卷)、無顏(一卷)、應之(一卷)、智暹(一卷)、康白(詩一卷)、寒山子(詩七卷)、智閑(偈頌一卷二百余篇)。又于全唐詩收有一一五人、二九一三首之作品。唐代詩僧以皎然、靈澈、貫休等人為代表人物。至宋代,雖有參寥子道潛、覺范慧洪等杰出詩僧,然彼等之作品猶不如一般士大夫之作,故于當世頗有酸餡之譏。較值得注意者為明代之詩僧。于錢謙益之列朝詩集中收錄元末至明末詩僧一○七人之小傳及作品。[全唐文卷九一九、全唐詩話、詩人玉屑卷二十、唐書藝文志]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