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用土塑造之佛像或其作法。系緣自西域,然更早之印度部派佛教時期即有塑像之記載,如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一所載(大二四·二五五中):‘譬如塑師或彼弟子,先用木鞭作其相狀,次以繩纏,后安諸泥以成形像。’另于釋迦方志卷上梵衍那國條亦載(大五一·九五三下):‘寺有涅槃臥素佛,長千余尺,亦金寶莊之。’近年于中央亞細亞亦發現大量的塑像遺品,其中有造于二三世紀頃之諸天部頭像、七八世紀間所造之立佛像、菩薩像。我國最早有塑佛像之記載見于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上有‘宋明帝陳太妃造法輪寺大泥像并宣福臥像記’等十九字。其后,歷代塑像之風頗盛。于今敦煌千佛洞中,即遺有多數唐宋時代所塑之佛像。于日本,天平年間為塑像之最盛時期,傳留至今,較著名之遺品有法隆寺五重塔內之塑像群、東大寺三月堂之日光、月光兩菩薩及執金剛神、新藥師寺之十二神將等。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