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四川西南峨嵋山腰。為峨嵋山六大古剎之一。始建于晉代,原名普賢寺,唐代慧通改名為白水寺,后屢遭火災。明神宗時,重建成磚砌之螺旋式無梁殿,改稱圣壽萬年寺,凡七殿,規模之大,山中少見。其圓頂形承塵(即藻井)充滿異國情調,上有繪于明代之彩色飛天神像。明末三度大火,僅存毗盧、磚、接引等三殿。現分為三部分:一為新殿,藏貝葉經及舍利子。二為磚殿,殿內有宋代所制之青銅普賢菩薩坐像,另藏有佛牙,珍貴異常。三為毗盧殿,其內供奉明嘉靖年間所制三大銅佛。(參閱‘峨嵋山’4087)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